广义“体能”的内涵,已从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泛化为针对人体的“健康”、“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等) ”和“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
因此,广义“体能”的外延也相应扩大为“竞技体能(狭义体能)”、“健身体(适)能”和“康复体能”。
竞技体能(狭义体能)是先天遗传效应与后天训练效应共同形成的、通过专项技术动作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与人体的形态学特征和机能特征密切相关,是以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为外在表现的人体运动能力,是完成高水平竞技所需要的专项身体素质的综合,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按照与专项的关系,竞技体能可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一般体能训练主要是提高健康水平,使身体形态均衡发展,促进各器官系统机能有序提高,全面增强身体素质。想要获得好的运动表现,必须具有标准、稳定、条件反射式的运动模式。但一般体能向专项体能过渡和转换的过程往往比较低效,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专项体能训练要与技术、战术、心理等竞技能力发展高度结合。通常选择或设计与专项技术动作在动作形式、结构及能量代谢等方面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训练手段。但是,如果经常把专项动作作为训练手段,会造成局部负荷过大,引起肢体单侧发展过度、两侧不对称、不平衡等,容易导致疲劳受伤。
从解剖出发,动作发力方式分为推、拉和旋转,再与身体功能分区相结合,形成上肢推、下肢推、躯干推与全身推等多种运动模式,并在下肢拉的运动模式中将髋关节主导与膝关节主导区分开来阴极控制。
在生物力学机制衍生出的运动模式分类中,依据肌筋膜系统将全身动作划分为前链动作、后链动作、侧链动作、前交叉动作及后交叉动作5种。
在标准解剖姿势下分析动作时,采用人体互相垂直的矢状轴、额状轴和垂直轴或它们构成的平面进行描述。
运用生物力学分析动作时,离不开各个关节及其组成的运动链之间的关系。依3个解剖轴、6个位点及10个运动链对运动模式进行梳理。将6个位点分别定位于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腰椎、胸椎与颈椎,选取前链、后链、两条侧链、两条前侧对角线链和两条后侧对角线链为分类依据,确定运动模式为包含髋主导、膝主导、水平推、水平拉、垂直推、垂直拉、旋转对角、抗旋转、抗屈、抗伸和抗侧屈在内的11种形式。由此,将海量的训练手段归结为上述 11 类运动模式。
从一般体能训练向专项体能训练转化的过程中,通过类似于专项技术特征的运动模式训练,对专项技能的形成及专项体能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人首先掌握的自然真实动作,然后才是后天训练动作。从复杂的专项技术动作中分解出基本运动模式非常重要。人脑使用这些模式产生对于动作的实际感觉和行为轴承盖,而不是孤立的肌肉和关节活动。人对于习惯动作具有本能的下意识亲和力。在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些本能的习惯性运动模式。
当这些简单的运动模式形成习惯的自动化动作后,将其按照专项比赛的动作结构、节奏和供能要求加以组合形成专项技术分离设备,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数情况下,基本运动模式训练应优先于复杂动作活动或复杂技能训练。
专项体能动作的设计应在与基本运动模式相契合的基础上,强调发展与专项技术动作在动作形式、动作结构和能量代谢方式上一致的练习手段,使专项体能训练与技术、战术、心理等竞技能力的发展高度契合。
运动模式和专项运动应保持高度一致的基本力学结构,而不仅仅是寻求外在动作形式的相近。例如,短跑表面上看需要水平方向腿的蹬伸力量和速度,但事实上,跑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以髋为轴的大腿前摆与后伸,所以以髋为主导或以髋为轴的运动模式是短跑运动员专项
专项体能训练首先应将专项动作拆分为简单的运动模式,逐一巩固,形成条件反射。只有具备了标准、稳定的基础运动模式能力,才能使体能训练逐步接近专项特征,使一般体能向专项体能的转化效率更高。这样,专项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战术、心理等竞技能力的发展才能高度结合,在动作形式、动作结构和能量代谢方式上与专项一致。
反正,体能没有短板,PB自然也不会差。至于跑姿这个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的副产品和外在表现,更不会难看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