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储上产一线到疫情防控一线,从原油库迁建现场到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从东部到西部,从陆地到海上……一派繁荣的胜利油区,时刻唱响着青春的旋律,刻画着胜利青年勇毅前行的执著,处处涌动着奋进的青春力量。 习视察胜利油田时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成为胜利团员青年不断学习、常学常新的精神营养。胜利青年把嘱托作为工作开展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从中找准定位、把准方向,沿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本报记者 顾松 通讯员 徐海峰 东胜蒙古公司广大员工克服环境和疫情影响,全面提升油藏经营管理水平。 拼搏进取 两个月一次的倒班,因为疫情,一下子变成了两年。被困在国外的东胜蒙古公司总经理张虎贲,在缺乏援助的艰难困境下,带领干部员工实现了产量稳增,两年来运回国内10万吨原油。 夏季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冬季最低零下40多摄氏度,沙尘暴说来就来。面对艰苦的环境,张虎贲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创造更高效益。一口停产了半个多世纪的油井,经过修理后每天有了3.5吨的产量,累计实施扶停的一百多口油水井,让蒙古公司年产量从4.5万吨上升至5.2万吨。 张虎贲的拼搏是胜利青年的一个缩影。他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牢记嘱托、再立新功、再创佳绩,喜迎二十大”主题行动,并融入具体生产实践中。 的殷殷嘱托,胜利青年牢记在心。胜利青年始终保持着一股干劲、一种拼搏精神、一种顽强毅力、一种不屈性格,继承发扬苦干实干的奋斗本色,为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海洋采油厂中心三号平台青年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壮志,在“碧海青春”生产突击、青年绿色生产行动中为油田贡献青春力量;西部百万吨产能阵地,新春公司青年用增储上产展现担当和作为,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责任…… 不惧挑战 一座沉甸甸的中国专利金奖,被化学驱创新团队捧回了胜利油田。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勘探开发研究院姜祖明找到了一种“黏弹性颗粒驱油剂”,以这个驱油剂为主剂的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引领了化学驱技术发展方向。 青年科技精英赛、智能油田场景刻画创新创意竞赛、青年科技创享汇等定期举行,为优秀青年提供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其中,姜祖明凭借这一成果,在胜利油田青年科技精英赛上夺得一等奖。 胜利共青团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在技术技能培训、成果转化推广、激励措施配套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为青年成长插上腾飞“翅膀”。 姜祖明没有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而是把目标放在了对化学驱开发要求更为苛刻的禁区。这些油藏温度超过95摄氏度,矿化度超过50000毫克/升。 胜利青年把潜心攻关当作追求与信念,以“十年磨一剑”的执著和“上九天揽月”的勇气,不断突破“卡脖子”难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秦宁为给地下岩体构造“拍一张更清晰的CT”,自主研发高精度成像软件模块,不仅极大提高了成像精度,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用科技成果助力国家石油勘探。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青年科技工作者攻克的组合缝网压裂技术,让油田有了解决页岩油开发难题的核心技术;注汽技术服务中心青年技术团队在CCUS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创新研发了低温高效密闭注入装备,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体系…… 奋力作为 4月26日上午,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现场,10台储罐主体安装全部完成,工期提前了两个星期。大兵团作战中,也活跃着青年人的身影,他们发挥着生力军作用,全力以赴把工程建设好、运营好,努力打造成智能高效、多能互补、环境友好的一流油库。 每秒5180立方米,1989年以来东营市黄河最大流量再次被刷新。油田各单位青年突击队迅速集结,投身到黄河防汛抢险工作中,筑起一道道“青春堤坝”。疫情防控中,年轻的“红马甲”“大白”志愿者闻令而动、迎难而上,奋战在街道社区和公共场所。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胜利共青团着力发挥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擦亮“号、手、岗、队”青字号品牌,带领青年在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深化改革中找准奋进坐标,在迎战台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东乡石化中学教育帮扶等重要任务中接受考验。 胜利成就青年,青年发展胜利。一个个关于青春胜利的奋斗故事正在书写。
*致敬!这些胜利人获得“五一”表彰一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从增储上产一线到疫情防控一线,从原油库迁建现场到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从东部到西部,从陆地到海上……一派繁荣的胜利油区,时刻唱响着青春的旋律,刻画着胜利青年勇毅前行的执著,处处涌动着奋进的青春力量。
习视察胜利油田时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成为胜利团员青年不断学习、常学常新的精神营养。胜利青年把嘱托作为工作开展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从中找准定位、把准方向,沿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夏季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冬季最低零下40多摄氏度,沙尘暴说来就来。面对艰苦的环境,张虎贲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创造更高效益。一口停产了半个多世纪的油井,经过修理后每天有了3.5吨的产量,累计实施扶停的一百多口油水井,让蒙古公司年产量从4.5万吨上升至5.2万吨。
海洋采油厂中心三号平台青年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壮志,在“碧海青春”生产突击、青年绿色生产行动中为油田贡献青春力量;西部百万吨产能阵地,新春公司青年用增储上产展现担当和作为,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责任……
一座沉甸甸的中国专利金奖,被化学驱创新团队捧回了胜利油田。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勘探开发研究院姜祖明找到了一种“黏弹性颗粒驱油剂”,以这个驱油剂为主剂的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引领了化学驱技术发展方向。
胜利青年把潜心攻关当作追求与信念,以“十年磨一剑”的执著和“上九天揽月”的勇气,不断突破“卡脖子”难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秦宁为给地下岩体构造“拍一张更清晰的CT”,自主研发高精度成像软件模块,不仅极大提高了成像精度,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用科技成果助力国家石油勘探。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青年科技工作者攻克的组合缝网压裂技术,让油田有了解决页岩油开发难题的核心技术;注汽技术服务中心青年技术团队在CCUS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创新研发了低温高效密闭注入装备,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体系……
4月26日上午,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现场,10台储罐主体安装全部完成,工期提前了两个星期。大兵团作战中,也活跃着青年人的身影,他们发挥着生力军作用,全力以赴把工程建设好、运营好,努力打造成智能高效、多能互补、环境友好的一流油库。
每秒5180立方米,1989年以来东营市黄河最大流量再次被刷新。油田各单位青年突击队迅速集结,投身到黄河防汛抢险工作中,筑起一道道“青春堤坝”。疫情防控中,年轻的“红马甲”“大白”志愿者闻令而动、迎难而上,奋战在街道社区和公共场所。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胜利共青团着力发挥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擦亮“号、手、岗、队”青字号品牌,带领青年在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深化改革中找准奋进坐标,在迎战台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东乡石化中学教育帮扶等重要任务中接受考验。